close

了有大山大水當這座城市的最佳背景,對台灣民眾可說是項奢求的溫哥華還擁有非常多處讓人看了就想往上躺的大片草皮,不搞破壞、有幾處還會擺上幾座幽默或很具創意的戶外雕塑作品。

從溫哥華市區Waterfront Stanley Park(史丹利公園)方向走去,在WestinBay Shore 酒店門前左側的 Cardero 公園草皮上蹲了8尊鮮紅色的光頭男,我暱稱他們為紅鐵人。八尊紅鐵人圍成一圈、中間空出一個圓形空地,那蹲姿加上一個圈讓我直接聯想到中國古代人張衡的一項科學設計「侯風地動儀」,沒錯,像不像那八個方位下方準備接球、測地震方位的蟾蜍?


這八尊跟下面的八隻很像吧!


圖片來源:http://historydonghan.blogspot.com/p/blog-page_24.html

擁有東方臉孔的這八名紅鐵人沒意外地是出自一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王書剛(同時有在一美術學院裡頭擔任教授,註1)之設計。這組作品的名稱為《會》 Meeting),關於創作理念,這篇報導裡頭是這樣介紹:

一組8個人蹲在地上圍成一圈,以生活中最常見的集體形態,對社會結構作抽象化的概括,8個人全身都是紅色的,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習見的色彩。

→紅色代表中國很容易了解,但為什麼蹲在地上圍成一圈會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集體型態呢?這我就不明白了。


紅鐵人小時候被照顧的很好,後腦杓是圓的,所以合適理光頭

這篇並非(我也沒那本事)要來剖析這組雕塑(若有觀眾想進一步了解這位藝術家,可以參考文末的 <2> 介紹),更有趣的是來介紹民眾是如何跟這件作品互動的。

根據當天在那待的小段時間,觀察到現場民眾,尤其是小朋友肆無忌憚的跟紅鐵人狂放的互動:騎上頭去、爬上爬下又挖鼻孔或從地上拔草強行塞入紅鐵人兩邊鼻孔企圖讓他窒息,種種的惡形惡狀。此不禁讓我想到<文本分析>領域有位羅蘭‧巴特(Ro1andBarthes1915-1980)曾提出的「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理論(對此理論有興趣的觀眾請自行移駕至,我就不貼來讓大家打哈欠了)。


這死小孩豈止是騎上人家的頭上去

我要表達的意思是現場那群目中無人(人=紅鐵人)的小鬼舉動,若讓作者王先生看到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啊!若笑,是因為要開心自己的作品成功激起民眾的興趣進而產生高度互動;哭呢,則應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辛苦結晶被那樣惡搞吧。若要感覺好過些,那就採行那套「作者已死」理論:作品完成後就不要去管之後的下場了吧。


這小女孩很會躲鏡頭

小孩子是直接爬到上頭玩起來,大人呢?普遍就比較規矩、多是跟著蹲下模仿動作而已。不過有個不良案例。剛到的時候看到一個只可意會的限制級動作。一位白人老兄請朋友幫他跟紅鐵人合影留念,開玩笑的第一個動作是直挺挺的面向蹲著的紅鐵人站立,然後重點是雙手按住紅鐵人的頭、自己則向略向後仰一副享受的表情。這猥褻的動作我來不及拍、若拍到應也不好放上來教壞囝仔大小啊。或者我應該拍起來投書給中國政府,讓他們用外交手段來處理(大誤)。


猜猜看,照片中這位小朋友,是準備右手拿一叢草再​塞到紅鐵人的右邊鼻孔、還是好心的才剛幫忙讓紅鐵人暢通​右鼻孔呢?(正解:請點我

(趕快放下莫名的種族紛爭情緒,要靜下心來寫結語了)

旅行國外,除了秀麗的地球原生風光,同時也喜歡留心欣賞人文風景,戶外雕塑就常能反映與表現一個地方的性格與文化,傳統、新潮,保守、創新,單一、多元,常能在雕塑主題上表露無遺,很有意思。

1雕塑藝術家王書剛,1960年生於北京,在旅居德國10年後於2000年回國。對矛盾文化形態的感知體驗,造就了藝術家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2在過去的九年中,王書剛創造出了一些雕塑的基本形式,它們看上去既具備歐洲20世紀現實主義的人物造型特點,又來自佛教圖像或是中國日常生活及世俗文化。其作品形象包括"打掃的僧侶""喇嘛""打坐的人"或是"練氣功的人"。在這個非常簡練的主題範圍中,藝術家運用青銅創造出一種表達語言。它 一方面突出了材料本身具備的文化差異特性,另一方面也對東西方準則提出了質疑。

→註12都不是Ean寫的,皆是來自下方網頁的介紹: http://mass-age.com/wpmu/editor/2010/04/02/1349/

* 完整照片請見「Ean 老大在加過太爽」fb 專頁相簿:請點我

歡迎你跟 Ean 一塊藉由照片與文字在加拿大過太爽!來比個讚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n 的頭像
    Ean

    Ean 部落閣

    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